今天有点事情,没去公司。中午去了吴晓波这里吃饭。他正在写《中国企业史》,已经写到九十年代了。
吴晓波的办公室里堆满了资料和书。不过他的资料有很大一块是在电脑上的,是他的助手用数码相机拍的。据说这些资料在一个多月后就会上传到中国企业史网站。我想这应该是一大幸事,无论对于企业、研究机构、大学或是我的助手而言。
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和写作,对于《中国营销史》而言,我也算是基本摸索到了路线。而且有个原则我是会坚持的,那就是除非你盖棺论定,否则我一般不轻易批评。对于历史,我的角度是旁观者。另外一点也很重要,那就是在全球的角度看待中国市场,所以在第一第二章中大家也可以看到,我很多描写其实是通过外国人的角度来的。
头疼的问题是资料有时候往往互相矛盾,尤其是企业的一些历史,在其中的人太多粉饰,在外部的人又不了解。所以对于这些矛盾的资料,我采取的做法是多角度描述,不赞美也不批评。
在谈到1978年的品牌时,吴晓波谈到了青春宝的冯根生,尽管青春宝是一个地方性品牌,但是它的确是第一个开始重视品牌,开始讲故事的保健品。冯根生和青春宝的案例,需要和吴晓波一起去采访一下。
坦白讲,《中国营销史》对一些大学教授来讲,他们一定不会喜欢,如同《万历十五年》一开始受到很多大学教授的批判一样。但我坚持我的这种写法,大历史+全球视野+华尔街体。中国无论在企业研究还是营销研究方面,大学这些学术机构都是落后的,甚至不严谨。把研究生七拼八凑的资料堆砌,就是营销年鉴了,这种做法,是对读者和后来人的不尊重,也是严重缺乏学术精神的。
历史会对这些作出评价。
评论